中心內景。圖片來源:崔永元微博
  中新網北京1月7日電(上官雲) 近日,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微博曬出幾張中國傳媒大學學生在“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上自習的照片,並表示研究中心已經正式對學生開放。日前,記者實地探訪開放數天的研究中心,並採訪了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時也是“口述歷史”研究團隊成員的劉英力。劉英力回應了外界部分相關疑問,並介紹,崔永元本人在研究中心並不任職,而研究中心維持日常運轉的經費分為兩部分,來源十分明晰,未來也將更加規範。遺憾的是,崔永元本人正在上海錄製節目,未能接受採訪。
   調查:仍處試運行階段 崔永元本人不任職
  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體是一棟四層小樓,前身是中國傳媒大學老圖書館。內設八個展館,主要分佈在二、三層,四層則是資料室,“口述歷史”團隊在那裡按照分工夜以繼日的工作。在早先的採訪中,崔永元的助理穆雪峰告知記者,崔永元本人與研究中心“沒什麼關係”,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詢問了劉英力。劉英力稱,這個“沒關係”指的是崔永元本人不在研究中心擔任行政職務,但是具體包括中心的採訪方向與內容,都需要與其協商,包括展館的設置,也多來自崔永元的創意。
  不掛職並不等於“不管事”。每年,研究中心要做項目計劃書報給崔永元,由他來定大的採訪方向,具體工作細節私下交流,而對採訪項目計劃的內容、流程的判斷,則需要“永元公益基金會”的十個理事投票表決,“之前沒有這個機構設置時,是崔老師個人決定,但此後會愈加向公開透明轉變,會做得很規範。”
  記者實地探訪發現,已經對學生開放的展館集中在整個研究中心的二層與三層,目前還處在試運行階段。其中各類新聞中提到頻率很高的“電影傳奇館”資料開始收集的時間非常早,包括早年間的放映機、著名演員周璇使用過的胭脂盒等等。
  運轉:維持機構運轉資金來自基金會及學校經費
  在研究中心,其中有兩個展館略微與眾不同。一個是人物館,名字取做“藝術·家”,陳列著七位已過世著名導演的部分遺物,如陳鯉庭、湯曉丹等人。一進門的右手邊便是一個大的投影牆,播放總結諸位導演一生成就的影片片段。每位導演的專屬區域內,有的儘力複原其生前生活場景,有些則擺放手稿、資料,而這些物品 均來自家人的捐獻,“這個館是比較特殊的,出於對原件保護的考慮,不打算開闢為自習室,還有一些物品因為數量、空間的限制,未能全部展示。”
  至於連環畫館,則陳設了崔永元個人收藏的一些連環畫,有新近出版物,也有上個世紀泛黃的“小人書”,均由崔永元本人出資購買,此外還有一些藝術家專門所作的饋贈品。
  令人眼花繚亂的展館佈置、人數眾多的採訪隊伍……很多人都關心,這樣一個機構如何維持正常運轉,資金來源等問題。
  劉英力坦率的表示,維持機構正常運轉的資金來源分為兩部分,即崔永元的永元公益基金會及中國傳媒大學提供的經費,“崔老師是基金會的發起人,他肯定會捐贈的。我們每年也有預算式的募款,到年底會給出採訪計劃及預算,基金會按照這個去募捐,這些都有嚴格的管理流程和操作明細。”
   陳設:大部展品由崔永元個人籌集 團隊主業是“口述歷史”
  在整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佈置中,展館所在的四層下樓,亦即中國傳媒大學原來的老圖書館,只是研究中心的一部分。劉英力說,整個研究中心面積約八千平米,後面還有一個書庫,研究中心的大部分資料都存放在內。
  “展品大致有三十萬件,大部分由崔永元個人出錢籌集;‘口述歷史’採訪工作是由永元公益基金支持,二者並不是一回事。”劉英力笑著表示,整個團隊的主業是“口述歷史”的工作,並非各個展館,“未來可能會融合的比較好一些,一樓在佈置的口述歷史館就是一個實踐。”
  早在崔永元開始從事“口述歷史”研究的時候,便有人質疑,“口述歷史”並不能反映全部歷史的真實,在研究中心成立後,這種聲音也沒有消失。劉英力說,在採訪中,敘述者一般會帶有個人色彩,講述中會附上主觀願望和立場,視角不同看待同一件事情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
  “就好比讀者會認為在教科書上看到的是真實的東西,但是在別人眼中、描述的也會與實事有差距。”劉英力認為,口述歷史只認為它能夠接近真實,“我們能夠保證的是,我們所做的‘採訪’這件事情是真實存在的。”
   設想:佈置“口述歷史館” 可公開資料未來實現數字化
  崔永元團隊“口述歷史”的工作實際早在2002年便已經展開了。劉英力也是團隊成員之一,他透露,那時是基於做《電影傳奇》這個節目,接觸到不少老電影人,得到與“口述歷史”相近的資料。而崔永元本人則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去日本訪問的時候便已經接觸到“口述歷史”,只是當時沒有花心思去做。
  直到2012年,崔永元的“口述歷史”團隊與中國傳媒大學合作成立研究中心,定為學校的二級機構,整個團隊全部併入該中心,大概有60個人左右,分為採訪組、資料整理組、技術團隊、項目管理後勤四大類。其中採訪組人數最多,約20人,採訪項目則遍及抗戰老兵、電影人、外交官、知青等領域,至今已經採訪四千多人次。
  雖然還未能全部開放,但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團隊已對研究中心未來的工作設想做出一些規劃。劉英力介紹,一樓則有正在佈置的“口述歷史館”,在不久的將來會將團隊已經採訪到的、可以公開的資料做成影像,學生可以查閱,包括視頻、圖片等。
  “我們研究中心的設計理念是‘朝館夕室’,白天展示陳列物品,晚上提供場地讓學生們上自習。”也正是出於這個考慮,劉英力說,他們打算設計導覽講解系統,同時已有的可以公開的口述歷史資料會在以後全部數字化,並製作檢索系統,能夠公開查閱,“現在還在初步設計階段,並未實施。至於原件,可能會對研究者公開一些,也要經過專門的申請流程。”
  出於對陳列物品保護的考慮,研究中心也採取了一些安全措施,劉英力表示,配展櫃便是措施之一,未來保護措施還會繼續完善,“為了充分展示搜集成果,我們還計劃展館內的物品半年或三個月換展一次。”(完)  (原標題:探訪“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崔永元本人不任職(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x69qxbv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